- 郑剑锋;白雪晶;代坤;洪淑新;刘云苗;段军茂;葛志丹;刘连杰;
近年来,在川中地区中二叠统茅二段白云岩领域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日产气超百万方,揭示了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勘探前景。然而,当前关于茅二段白云岩的成因争议依然较大,制约了白云岩储层的分布预测。以合川地区取心探井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岩心、薄片的岩石学特征精细描述,并优选具有代表性的白云岩和石灰岩样品开展了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和U-Pb定年分析,综合地质背景,明确了:(1)茅二段晶粒白云岩是孔隙的主要载体,厚度为1~25 m,不均匀发育于茅二段中上部。(2)白云石化流体为海源流体,白云石化作用发生于准同生期—早埋藏期。(3)茅二段白云岩的发育主要受沉积期台内古地貌相对高部位的滩体控制,滩体受到同生岩溶作用,潜流带发育大型岩溶缝洞系统,缝洞系统中充填的生屑颗粒、灰泥与富Mg~(2+)海水在浅埋藏过程中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云岩。基于白云岩成因新认识,明确了中东部古地貌高部位是茅二段白云岩的有利发育区,为研究区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了依据,有效指导了合川地区天然气的勘探部署。
2025年04期 v.30 289-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建清;宋晓波;隆轲;
储层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发育、分布及储层质量。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白云岩有序度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成岩作用研究。研究表明:(1)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包括2种岩石类型:泥晶白云岩和泥晶藻砂屑(藻纹层)白云岩。白云石晶体有序度低、形成温度低,为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储集空间主要是沿藻格架、粒间孔及构造角砾间基础上发育的溶孔。(2)雷口坡组白云岩主要经历了破裂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泥晶化作用、胶结作用、表生去膏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其中构造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着改善作用,而深部溶蚀是深部次生孔隙发育的根本因素。(3)溶孔发育与构造角砾岩、构造裂缝发育具有强相关性。印支运动晚期,酸性流体沿破裂空间注入砂屑滩、藻纹层骨架等剩余孔隙发育区域形成次生溶孔;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形成垂直裂缝和晚期构造角砾岩,发生晚期溶蚀作用及方解石脉体的充填;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形成水平裂缝,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物性。研究明确了川西中部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模式,提出“构造破裂-流体溶蚀-裂缝改造”三阶段的控储机制,为雷口坡组勘探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2025年04期 v.30 30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仕提;张少伟;程钊;朱茂;郑剑锋;段军茂;邵冠铭;
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东部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层序架构不明确、沉积演化规律不清晰的核心问题,基于丰富的岩心、薄片、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数据资料,深入分析了生屑灰岩段的岩石学特征,构建了生屑灰岩段的层序地层结构,并探讨了其控沉控储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塔中东部生屑灰岩段为海陆过渡背景下的混积碳酸盐岩,主要由泥晶—粉晶灰(白云)岩、砂屑—砾屑灰(白云)岩、混积岩及过渡岩性组成,陆源碎屑含量相对较高。岩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垂向分段和平面分带特征。(2)生屑灰岩段与下伏东河砂岩段、下泥岩段及上覆中泥岩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生屑灰岩段本身为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序列,中亚段沉积时期水体相对最深。(3)海平面升降旋回对沉积微相的演化和成岩作用类型具有决定性影响。下亚段和上亚段沉积水体较浅,以蒸发潮坪相潮上带的云坪、灰云坪等沉积微相为主;中亚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升高,发育潮间带高能碳酸盐岩颗粒滩微相,叠加高频旋回暴露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优质的储集体。这种白云石化的颗粒滩与发育针孔状结构的云坪构成了塔中东部生屑灰岩段最有利的储集相带,是未来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2025年04期 v.30 313-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宁;刘建斌;李帅;何苗;
以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平湖组中段和上段为例,综合国内外海岸沉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整合古地貌特征、潮坪区域沉积特征及海岸沉积模式,探究三者对潮汐动态和沉积体系分布的影响,为后续大规模岩性圈闭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关键依据。应用钻井测井数据、地震资料及沉积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对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进行模拟,经定性描述与定量测量,明确了潮道、潮沟、潮汐砂脊、潮汐砂席等独特沉积单元的分布,揭示了海岸地形与海平面变化对潮汐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构建了障壁海岸、无障壁水下低凸起海岸和无障壁缓坡海岸3种沉积模式,完善了海岸沉积体系的理论框架。再进一步对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低海平面时期障壁海岸砂体呈片状分布,高海平面时期水下低凸起海岸砂体呈条带状分布。首次明确障壁与水下低凸起沉积环境中的大规模潮汐砂脊和受限制潮道砂体为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
2025年04期 v.30 326-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